判断题

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前景。 

(1)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问题

①理念陈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方向。当前,传统媒体在转型层面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抱残守缺,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对传统媒体组织和传统媒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竞争,而且是融合内容、渠道、营销和运营的系统层面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仍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当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新技术给传媒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仍幻想通过细节的、修修补补的改良来应对新媒体。新媒体带来的是颠覆性的革命,无论是观念、技术、经营策略,还是体制、机制等都需要彻底改变,才能实现传统媒体的顺利转型。

②体制禁锢

当前很多传统媒题还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也导致转型的一些配套制度难以建立。首先是很多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虽然成立了相应的公司,但是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谈不上“公司化”运作。其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层激励约束制度。第三,在依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业和利润源的现有架构下培育新媒体,当给予尚未盈利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以较高待遇时,这必将受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质疑和阻止。但是如果不给稀缺的新媒体高级人才以市场化水平的高薪酬待遇,又难以吸引真正的高水平人才,这就形成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

③人才结构缺陷

传统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传统采编人才,但是在转型尤其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的人才缺陷,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媒体人才多,新媒体人才少;二是传统采编人才多,现代经营人才少;三是采编人才多,技术人才少。

④技术落后

从最新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癿 facebook,twitter、谷歌、微软、雅虎,还是国内的腾讯、百度、新浪、搜狐、网易,其本质上都是新技术公司,可以说,技术和媒体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媒体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例如苹果公司整合技术,打造了 iPhone,iPad 等产品,使得产品和信息实现了良好的融合,有效地激活了用户对媒体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和用户需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技术进步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而用户的需求又成为技术发展的目标,时克引领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技术理念、技术实力和技术配套等方面和新媒体公司相比,都极其落后,相差悬殊。尤其是有效利用外部技术来为传统媒体提供技术支撑的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很差,不能满足传统媒体转型的技术要求。

⑤资金匮乏

由于传统媒体多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且由于奉行的是自我积累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导致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金较为匮乏。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撑,尤其是向新媒体的转型更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一点,考察一下新媒体公司从创始到盈利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资金就可以明了。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为自身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成为传统媒体转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媒体产业的前景

目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找准资金的角色定位,或大力投入新媒体,进而实现转型至为重要。成功的报纸、电视将会尽可能适应受众细分现象,从新的增值业务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其中包括:对内容进行再包装和营销,提供跨多种媒体渠道和格式的内容,提供更多快速、方便的数字内容,通过众多媒体形式销售、出租或免费推送。如果是视听产品,具体的产品形式可以是DVD、录像带和记忆卡,租售形形式可以是通过有线、无线网络电子下载,以显著延长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

实现效字化后,经营传统媒体的机构将不仅限于从事新闻和娱乐,未来可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有:点播服务,如网上广播站、无线电广播、移动电话、视频点播;在线聊天、互动、参与、投票、游戏、提问和评论;电子商务“美国偶像”“超级女声”之类新星选秀系列活动等。当然,媒体还是媒体。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从而创造了极大的机遇。

当网速发展到极致,人们不再担心网速的时候,内容将再一次成为核心的要素。随着技术的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用户服务。媒体运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接口是标准的,内容是差异的;资源是有限的,服务是无穷的。

可以确定的是,市场规则正在变化中。传统媒体的客船也许不会真的被新媒体所击沉,但是某一家传统媒体完全可能被它的更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传统对手所击垮。未来的媒体,其特征应该是有着非常确定的消费市场,有着清晰的差异化发展空间,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应该在数字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大数据时代的媒介反思2013年可谓是大数据之年,所有人都对“大数据”未来的应用充满美好期待,产生无限遐想。那么,对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我们刚刚从传统新闻生产时代迈人了融合新闻生产时代,是否又要进入大数据新闻生产时代了呢?我们的确需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热情欣赏大数据的巨大威力和魅力,但也必须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勇敢地承认大数据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一、警惕大数据的风险“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提岀到现在尚不足3年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迅速走红的“大数据”,其实还并不完美。《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Mayer-Schonberger)在接受专访时就一再表示担忧,“大数据会被过分炒作,它的作用可能被夸大,好像一切都突然成为大数据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事实上大数据只有在没有噪音、没有无用数据的情况下才能被很好地发挥作用”®。《驾驭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比尔•弗兰克斯(BillFranks)也在其书中发出警告:“大数据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可能会因为大数据的快速增长而变得措手不及、不堪重负,从而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大数据都是无关紧要的。”®移动和社交数据分析公司Kongagent的总裁及首席科学家J0ShWilliams还在演讲中一口气列出了大数据的七宗罪(懒惰、忽视、过量、分歧、轻率、傲慢、麻木),并认为“很多企业的大数据项目不成功都是因为陷人了大数据的错误陷阱”。当然,这并不是想证明大数据对媒体不重要,而是想以此提醒媒体需要引起警惕,当前大数据无论在采集、挖掘还是在分析、解读和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逐步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许可以产生“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大风险”。因此,即便新闻媒体处于信息传播的前沿行业,也需要权衡利弊、谨慎为之,不可操之过急。二、警惕大数据的盲从大数据是高度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存贮、挖掘和分析系统,这种数字化的机器设备可以帮助人们监视社会的细微变化、分析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英国学者尼思•内尔•丘基尔和维克托•梅耶-舍恩伯格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指出:“大数据正在帮助提高民主政府的透明度。一个建立在‘开放数据’概念上的运动已经形成,其诉求超岀了目前在发达民主国家已经十分常见的信息自由法。”“在政府推动使用大数据的同时,它们还需要保护公众免受不正当市场垄断的侵害。”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idedRepor-ting)已经成为人们挖掘新闻、解释新闻、报道新闻的新方法。彭兰教授在论文中就曾举了美国Narrative公司的例子称:“这家只有30名员工的美国公司.通过独创的Narrative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且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克里斯蒂安•哈蒙德(KristianHammond)还认为,未来几期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并将在未来5年内,这样的新闻有可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面对克里斯蒂安•哈蒙德的预测.媒体似乎并不应该感到有太大的惊讶.因为这样的例子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多。即便在当下,只要你给谷歌新闻指定一个关键词,谷歌就可以每天为你量身编辑一组新闻,并直接投递到你的电子邮箱,而筛选编辑的整个过程无须任何人为的干预。这些似乎都预示着未来的新闻从业者们将变得非常轻松,机器可以协助我们挖掘新闻、分析新闻、撰写新闻、编辑新闻和发送传播新闻。对于大数据介人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担忧的也许并不是某一天这些冷冰冰的机器可能会完全替代我们,而是即便我们不被替代.我们可能也已经完全依赖和屈从于这些机器生成的新闻和报告。数字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有这样的少数记者,他们越来越多地在新媒体和网络虚拟空间中搜索新闻和发现新闻,越来越少地走出办公室深入社会底层或新闻第一线去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寻找新闻。所以,媒体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大数据的便利培养出懒惰、轻率、傲慢、麻木的新闻生产者,大数据或许可以越来越详实地揭示社会现实、分析社会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但它始终不可能揭示人们内心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不能代替新闻从业者现场的直观感受和判断。三、警惕大数据的垄断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数据,但各行各业其实都想垄断和独享数据。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数据分散在各行各业,大数据时代可能不会出现4数据垄断’现象„因为,要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数据的开放,甚至让数据可以像商品和货币一样互相交换流通。”®0’Reilly媒体公司的创始人和CEO蒂姆.奥赖利(TimO’Reilly)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数据垄断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会受到不断创新的数据收集方式的抑制。”也就是说,大数据虽然可以被比喻为“金矿”,但这个“金矿”在几年前还并不存在,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金矿”不断涌现,那么想要去垄断这些现有的和未来将不断出现的“金矿”显然非常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大数据领域的竞争,IBM、微软、甲骨文等IT行业的大佬们都已经摩拳擦掌,纷纷投人人力和财力进行布局。“IBM新任CEO罗睿兰(GinniRometty)更是提出观点认为,数据是下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将会区分每个行业的胜者与输家。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由此引发一场关于大数据的军备竞赛。”@这场角逐的焦点并不是垄断大数据资源本身,而是开采这座“金矿”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占有实现数据的垄断,这正是值得媒介警惕的地方。用数据特别是分析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特征。传统新闻生产显然也有一定的小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譬如区域性的抽样调查、个案的分析报道。但是,在大数据面前,媒介的这些小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就变得无足轻重。大数据是一座“金矿”,但挖掘“金矿”的技术和设备门槛已经将一般媒体挡在了门外,政府机构、网络公司、国家通讯社、大型媒体和专业的数据分析企业才拥有打开这座“金矿”的钥匙,而一般地方媒体和小型媒体可能都不知道其是如何挖掘和分析的,甚至连质疑的资格和权利都没有。事实上,在很多关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报道中,一般媒体已经处于这样的魈尬境地,没有数据,没有设备,没有分析工具和技术,“嗟来之食”成为新闻生产者们唯一的选择。

判断题 版样是指编辑在完成设计版面的准备工作后,在旧报纸或版样纸上画出的事先设计好的报纸版面。它是具体体现编辑的组版意图的蓝图。版样确定后,激光照排室就可以根据这张蓝图进行组版工作。画版样要求准确、清楚、迅速。准确是所画的版面大小和稿件的实际篇幅相符。如果两者相差很多,拼版就很困难。清楚是要把组版意图,包括各个细节都在版样上交代清楚,使拼版工人一看便明白。迅速是小能延误出版时间。版样一般是按照如下次序进行的;①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②先安排长稿件,后安排短稿件;③先安排辟栏、专栏、围框新闻、图片,再安排其他稿件;④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版面的其他部位。

判断题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判断题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判断题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最早在《墨经》中提出的。

判断题 新闻标题艺术化1.借用。借用古诗词、流行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创作标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用“拿来主义”,合理运用,“山寨”标题。案列: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宁波昨日‘玩具总动员’”(主)“国际玩具展览会开幕盛况空前”(副)人口普查今起“登门入户”(主)普查时间至本月29日严格保密被调查人信息(副)2.趣味。蕴含幽默的成分,不仅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还能激发读者对新闻内容的兴趣。案列:冼东妹:把陪练“摔”成了老公(《广州日报》2008年8月11日)中国“难”足再次恶搞(白岩松2008年8月13日)3.动感。新闻是流动的,新闻标题更是流动的,让新闻标题像一幅鲜活的“动态画”,及时有效地反映时下变动着的事物。动感的标题,更易抓住受众的眼球。案列:突破——(引)小将何雯娜“蹦”出金牌(奥运之星)(主)

判断题 “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是(法国。)

判断题 围绕“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这一重大事件,撰写一篇新闻述评(要求:字数不少于800)。示例如下:让节假日制度更好地造福人民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今天公布实施。这个调整方案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而且以增加“小长假”为标志的节假日分布更加合理,是一个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方案,必将更好地造福于全中国人民。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1995年以来,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逐步增加,每人每年的休息日从59天增加到了115天。休息日增多和节假日调整,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法定节假日调整的一个鲜明特色,是顺应人民过好重要传统节日的要求,使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回归的呼唤,到“国学热”方兴未艾,都表明了人民对文化的追求。将春节假期起始日提前到除夕,同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节假日制度,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创造力和民族亲和力、凝聚力,激励中华民族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次法定节假日调整,将原有的“五一”7天假期缩短为3天,与增设的清明、端午、中秋和原有的元旦一起,形成5个“小长假”。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于满足人民休假的需要,又兼顾了交通、食宿等公共资源现实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原有“黄金周”长假安排的一种改进。1999年起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为人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也逐步暴露,除了缺乏传统文化特色外,一个明显的弊端是3个“黄金周”中人员流动数量增加过快,导致交通拥堵,景区人员超负荷,旅游产品短期供给不足,相关企业经营安排困难。还有一些单位职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按时休假,享受不到长假政策。把一个长假分成几个“小长假”,有利于缓解上述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休假需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上网征集意见的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网民支持调整方案。这样的结果,是国家有关部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专题研究、召开多次座谈会征求各界意见、通过有关网站或电话进行民意调查,研究论证活动广泛而又深入,体现了尊重民意、汇聚民智的民主作风,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这样的决策过程和结果,为其他方面的公共决策提供了有益经验。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发展成果更好地体现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是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着力点。调整后的节假日制度与同步出台的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一起,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必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发挥重要作用。酝酿已久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个方案安排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而且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有望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此次法定节假日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黄金周”各地景区“爆棚”的压力,也不只是多了几个节日,让我们有更多的出行机会,更多的是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