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以写事为主,采写一篇小故事,并写出采写心得。

(一)例文

贫困县刮起奢侈风

河南省淮阳县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近几年来,这个县刮起了一股奢侈风:县委县政府及一些县直机关竞相建起豪华办公楼,这些单位的“头头脑脑”们也纷纷搬进高档住宅。

蹼阳县刮起的这股奢侈之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知情人士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上级反映,有人干脆上网发帖揭露此事。

东挪西借党政机关比建豪华办公楼

蹼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全县22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30余万人地处沿黄滩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统计数字显示,蹼阳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在河南省108个县市居第75位。全县1035个行政村,仅有251个村能看上有线电视。

就是这样一个人均财政收入仅200余元、尚有数十万人未解决温饱的财政穷县,在办公楼建设方面却屡出大手笔:2002年9月,在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的情况下,濮阳县开工建设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暨公务员培训楼。该项目设计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975万元。2004年6月工程竣工,不仅面积增加到近2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也达3200多万元。这座办公大楼已竣工两年多,除了变卖老办公院、财政拨款、企业支持、东挪西借支付一部分外,至今仍拖欠工程款134.31万元。

县委县政府带头,县纪委也不甘落后。2004年7月,淮阳县纪委以建纪检干部培训暨党风廉政教育中心为由申请立项,建起了占地面积达23.35亩的县纪委办公大楼。该楼预算投资400.6万元,实际筹集基建资金723.7万元。其中除一部分财政拨款外,淮阳县纪委还要求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和一些县直单位“支持”了106万元。

上行下效。蹼阳县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机关也各寻门路,建起了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蹼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大楼于2005年开工,2006年交付使用。该楼共7层,总支出800多万元,其中300万元系挪用该县化肥厂“4050”人员的生活费和养老金。

巧立名目领导干部纷纷搬进高档住宅在一座座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的同时,蹼阳县领导及各局委的头头们还各找借口,为自己建起了漂亮的别墅式住宅。这些被县国土局负责人称为“独立的低层住宅”,有独栋的,有联排的,最大的一户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

据了解,2004年8月,蹼阳县纪委未经建设和国土部门批准,将批准建设纪检干部培训暨党风廉政教育中心的一部分国有划拨土地,擅自改变用途,在所谓的“培训中心”后面建起了职工住宅。其中,建二层别墅10套,每套280平方米,分给县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居住。

2005年6月,蹼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办公楼南边不能再建高层建筑,否则将影响办公楼通风、采光为借口,在办公楼南边建起9套高档低层住宅,分给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副科级以上干部。这9套住宅中,建筑面积最小的398平方米,最大的498平方米。

淮阳县房产局则以改善城镇困难职工居住条件为由,向县政府申请划拨经济适用房用地35亩,实际却用于建设本单位干部职工住宅。其中建二层住宅楼8套,面积最大达600平方米,除了房管局领导自住一部分外,还将其中一套送给县人大一位领导。

不仅县直各机关领导纷纷住进高档住宅,淮阳县四大班子领导也开始筹建县级干部集中住宅区。2004年10月,因为“一些县领导从外地调来没有房子住,县里也没有招待所”,经淮阳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由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开发建设一个县级干部集中住宅区。该住宅区占地50多亩,户型为二层连体楼,设计61户,每户280平方米。

为了降低用地成本,淮阳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竟然在地上附着物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出动警察和保安,驱赶并殴打租赁该地块的民营金凌花园职工,强拉围墙将大部分花园圈占,致使金凌花园价值200余万元的花木被毁、盗一空。2005年12月,因户型面积过大、地上附着物补偿不到位、动用警力强行占地等问题,该小区被有关部门叫停。

虽然县级干部集中住宅区被有关部门紧急叫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蹼阳县领导干部建豪华住宅的积极性。经纪检部门调查,已确定蹼阳县县直局委负责人和个别县级干部已建成高档低层住宅100多套,涉及县国土局、计生委、社保局、建工局、纪检委等十余个单位,其中至少有79套不同程度地违反了有关规定。

讲的是排场失的是民心

2月中旬,按知情群众提供的《蹼阳县领导干部豪宅分布图》,记者实地察看了一些被群众称为“腐败楼”的十部豪宅。

在淮阳县国税局办公楼后边不远,有一片气派的高档别墅群。这个别墅群共四排28户,每户都是单家独院,前院大宅门可开进小轿车。记者用脚粗略丈量了一下,每栋楼房的占地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上下。住宅的外部装修也十分讲究,红宅门、高院墙、豪华瓷砖、欧式风格的阳台,十足的现代豪门。小区看门的师傅告诉记者,这些房子的主人一部分是县国土局的领导,也有一部分卖给了其他局委的干部。

在蹼阳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为离退休县级干部建设的一个高档别墅小区里,记者走进了其中一户人家的院子。小楼只有二层,白墙蓝瓦,楼房前墙面的很大部分是用玻璃镶嵌而成。借和主人搭话的机会,记者留心观察,院子的左半部分由水泥铺就,右半部分是一块不大的菜地,绿油油的蔬菜长势不错。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像这样带独立小院的低层住宅,每套造价至少在20万元以上。在蹼阳县,正科级干部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是千元左右,要想住这样的房子,至少得不吃不喝20年。

说起为局领导班子建设豪华住宅的决策经过,蹼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董随钦这样告诉记者:局办公楼后面有一块空地,建高楼可能会影响到办公楼采光,局里决定建几幢低层住宅。当时并没有说一定给局领导,只是说领导优先购买。“当领导的,谁不想住大点,住得排场点?最后,我们领导班子成员包括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都要了一套。”

董随钦说,当时也知道这房子有点大,面积超标,但想着机会难得。蹼阳县同样的商品房每平方米都达到1500元了,这房才卖620元一平方米。别看是别墅,实际价格与市内150平方米商品房的价格差不多,这好事上哪找?再说,其他局委和县领导都弄了,自己不弄,说不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别墅是住上了,但民心却失掉了。村民宋西林告诉记者,当时县里征他们宋村和陈拐村的耕地,每亩地连青苗和附着物总共才补5万多元。群众有意见到县里上访,要求公布征地批文和具体补偿标准。县里领导解释说,征地是因为县纪委要建干部培训和党风廉政教育中心,希望大家支持国家的廉政建设。工程建好后,群众发现所谓的党风廉政教育中心竟然是县纪委的豪华办公楼和县纪委领导的高档别墅时,心都凉了!

淮阳市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局长王际元介绍,春节前,淮阳县纪委已将部分违规别墅查封,拟于节后公开拍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县直机关负责人说,淮阳县刮起的奢侈风,县委县政府应负主要责任。这就像汽车闯了红灯,应该处罚掌握方向盘的司机,而不能仅仅处罚乘车人就草草了事。(文章来源:新华网)

(二)采写心得

采写通讯,最基本的是要把握以下几句话:要学会“发现”新闻,静下心来深思考,抓住“活鱼”(抓住新闻点、新闻事实),写出“味道”(写出新闻内涵、新闻性),撑起好看的“骨架”(精心设计好通讯布局结构),做成好吃的“蛋糕”(成品稿件),最后必不可少的是起个好听的“名字”(新闻通讯标题)。

(1)深入下去调查采访,要学会“发现”新闻

如果没有深入的采访,不易写出一篇好通讯。下去调查采访,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挖”。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挖”新闻的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①在一个地区,在一个部门,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当多留心,即使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要多想一想。

②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发现,是记者的发现,是新闻工作者的发现。没有有心人、采访者或者是没有记者,就可能没有新闻。当记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发现力”。那么,究竟如何去挖”?一是眼要盯准最新鲜的东西,最好是活蹦乱跳的“活鱼”。二是不能丢掉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三是采访对象说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最打动你的话,最有个性特点的语言、行为动作,都要关注。写文章,要写得富有表现力,关键就看采访时能不能抓住这几点。在采访时,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深“挖”一层,就具备了采写通讯的基本功。

(2)静下心来深思考,要学会“串讲”新闻

写新闻要先学会讲新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学会讲故事对写好新闻很重要。

新闻是不是新闻,也要看有没有新闻价值、有没有精彩的地方,如果能把调查采访所获取的新闻素材“串讲”成一个故事,讲精彩了,可能这就是一篇好新闻,编辑就会采用。

②写新闻用讲故事的语言和语气来写,不能简单套用公文报告的模式来写新闻。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写故事,讲要讲得生动,写要写得精彩。人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采访一个人,常会被采访对象折服,跟着采访对象人们会学到不少东西。采访对象讲得精彩,应当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下,人家为什么讲得精彩,精彩的地方在哪里?在写的时候,也应当再思考一下,如何使写的和讲的一样精彩,这样就很有可能出来一篇好新闻。所以,学会讲故事,学会讲新闻很有好处。讲到点子上,才能写到点子上。

(3)“淘尽黄沙始见金”,要学会“淘”新闻

想要发现新闻亮点,还要学会“淘”。采访时只要用心,一定会获取到大量的素材,虽然是辛辛苦苦采访得到的,但也不能全部写到稿件中去,还要在里面用“慧眼识金”的要求去“淘”。这就需要做个有心人,要学会透过一般看个别、透过语言看人物、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数字看变化、透过热点看冷点,要学会既要站在全局工作、部门整体工作的高度来深入思考,又能“跳出”部门工作的“小圈子”,反过头来对部门的工作以“社会化”的视角进行再思考,这样才会发掘出更多的新闻亮点。

(4)“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学会用灵活笔法写“工笔”新闻

通讯是由事例、情节、细节等零部件组成的。典型的事例、曲折的情节和精巧的细节,各有其特定功能,不能互相取代。对以上三者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在一篇通讯中,采写的事例,重在“典型性”,;展开的情节,重在“冲突性”;精妙的细节,重在“形象性”。按通讯写作的一般规律来看,写事例可用“粗笔”,不求完整,但求勾勒出轮廓,要求用概括力强的笔墨,换言之,通讯中选用的事例,只是选取其与主题联系最紧密的若干部分,类似于看“简笔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画家的作品,寥寥几笔,可以勾画出花、鸟、虫、鱼,而且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写情节要用“曲笔”,不能平铺直叙,必须学会制造“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提纲契领细斟酌,要学会“包装”新闻

作为基层通讯员,对外投稿、发稿有一定的难度。

①好稿子一定要有好“包装”。尽管新闻的内容决定新闻的表现形式,但好新闻就应当由好的表现形式来服务,好的新闻表现形式,可以反过来使好新闻成为精品。一篇通讯出来,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定是标题,是通讯的基本布局和骨架结构。标题和结构布局是通讯的必不可少的“外包装”,是稿子(商品)送到报社(超市)让编辑(顾客)看的第一“窗口”,要让他一看就想用(买)。

②意在笔先,要学会提纲契领写文章。写文章,要坚持先写标题和提纲。给文章起一个标题,和给一个人起一个名字是不同的。新闻的标题,也必须先有一个构想。新闻的标题和提纲都必须先一步想好,有了标题和提纲,先有了基本结构和文章的骨架,就能提纲契领去写。这样,可以锻炼写文章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时间长了也就学会打腹稿了,遇到新的写作题目,就可以一挥而就,一气呵成。这也是写好写快的一项基本功。不少大记者都认为,先拟好标题、写好提纲,是出精品的一项基本功,对提纲,他们总是反复修改,甚至比改文章还要改得多。

(6)新闻有“法”,但这个“法”并非万能

最根本的要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要多写多练,熟能生巧。二是要多看报读报。写稿是为投稿、发稿,所以不看报不行,不研究报纸也是不行的。看报、读报,一方面可以增进对报纸版面、舆论导向、报道重点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一些报纸上的好的新闻通讯作品来读,反复地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在采访实践中,识别新闻事实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识别新闻事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新闻价值作为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新闻事实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识别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厉害关系涉及的程度。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由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2)识别新闻事实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事实一般都蕴含在千姿百态的普通亊实之中,而且常常转瞬既逝,难以捕捉。能否在大量的普通事实中,迅速抓住有价值的线索,采掘到新闻事实,这就德看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以及新闻敏感的强弱程度了。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新闻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②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③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④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3)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宏观事实都是处在不断运懂、变化之中的。这种无处、无时不在的运动、变化本身,并不等于事实就有了新闻价值,就成了新闻事实。但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却恰恰蕴藏于这些运东和变化之中。要把握新闻价值去识别新闻事实,不是简单地着眼于事实本身的变动。而应该着眼于事实的变动与人们、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即要着眼于事实的变动度。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事实的变动度,进而识别判定新闻事实:①实时变动的范围与规模;②变动的顺序与次数;③变动的过程与速度。

判断题 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令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

判断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判断题 校对标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版面层次的需要,有大小标题,要注意各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及格式,必须和编辑最初设计一致,统一。为此,有必要对个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及格式,作为单一项目,从头到尾专门校对一遍。校对时要做到字字落实,个个看清,避免浮光掠影,一瞥而过。在校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题内容与正文内容是否相符。2.标题内标点用对开为好,末尾一般不加标点(除?和!外)。

判断题 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又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这种结构方式较为常见,使用起来也较为简单,适用于报道有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件通讯等。这种结构一目了然的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为通讯结构的主要线索。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挑战传统新闻教育埃里克•牛顿(Newton)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进行新闻教育改革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新闻传播事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也是为了清除现有新闻教育体系的弊端,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不断提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的技能。德国通讯和新媒体协会(BITK-OM)最近发布报告,全球在IT上的支出增长了5.1个百分点,达到了3.5万亿美元,其中印度(增长13.9%)、巴西(9.6%)和中国(8.9%)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在全球信息技术(IT)支出的比重,中国以9.5%的份额超过日本(8.3%),成为全球第二大IT市场,但仍然大幅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26.8%)。这意味着在IT产业的强力推动下,不仅媒体融合的势头将不可阻挡,而且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分享方式也在兴起,传统的新闻传播、文化娱乐的方式将变得面目全非,新式的知识传播和新闻教育也将脱颖而出。数字化的技术使得传统新闻生产之间的壁垒在逐渐消失,不同新闻产业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迅速变迁的传播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现有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一、集约融合式新闻生产与单一化人才培养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新闻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单一路径向髙度集约化的融合生产过渡。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媒体平台之间人、财、物、信息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协同生产使得采编人员、客户、设备和新闻资源实现集约化使用,实现媒介产品的广度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达到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经济规模化”。融合新闻生产者不再是按照单一路径和模式完成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他们消息灵通,知识丰富,素质全面,是技术上的多面手、思维上的整合者。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学教育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学科门类、教育体系和媒介类型,专业设置基本按照媒体平台类型来划分。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其本科阶段的专业基本上是按照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进行设定的。在此基础上很多学校又细分出了播音主持专业、编导策划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并且有越来越细化的趋势.如网络新闻方向、财经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等。这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培养思路不仅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媒体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甚至是针对不同的媒体工作领域培养不同的人才,明显倾向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其结果是不管哪个专业、哪个方向的学生,当他们面对融合新闻生产的工作特点和具体需求时,都有点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显得无所适从。诚然,19世纪末,新闻学进入大学课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满足印刷媒体对专业性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普利策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教育倡导者,更是将新闻教育定位为一种职业教育。因此,新闻学教育自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就是说,新闻学教育要针对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具体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其教学内容要同媒介生产和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具体任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主持、编导等)紧密联系。但是,一流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反对过度应用性,反对将大学教育蜕变为职业教育,更为重视学科规律的探索和学术理论的建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也要能上升到理论。教学型高校则十分讲究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战性,主张把学术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化、对象化、方法化和可操作化,有的甚至要求教师既有媒体工作经历和职称,又有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即要求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渗透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专业都期望尽可能地贴近媒体实践设置课程.按照各媒体领域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来强化对学生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譬如,为了满足印刷媒体对于采、写、编、评的客观需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几乎都是各大新闻院系的核心课程;广告学专业则开设广告学概论、广告创意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管理等核心课程;为了满足媒体主持人的需要,则开设类似播音发声学、录音艺术、影视表演、灯光设计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媒体岗位的职业需要,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同时也将学生框定在了一个狭小的专业技术领域之内。学者感叹:新闻传播教育“越来越技术化的专业课已经占到总学分的37.57%,甚至还有继续加大比重的倾向,使我们迷失于专业技术化而不能自拔”®。事实上,融合新闻生产所需要的恰恰是知识与技能的多样化、综合化,以及一种跨媒体的思维模式,能够跳出原本的媒介领域看到信息的多种可塑性和可能性。因此,融合新闻教育改革不应仅仅是技术上、能力上的丰富和强化,而更应是思维上、精神上的拓展与延伸。二、开放共享式新闻生产与独立化人才培养融合新闻生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当中所有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新闻生产者不仅可以向媒体资源库中不断地上传和添加新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不断地下载和调用其中的各种资源。这种高度开放、高速交换的海量信息空间,为不同媒体平台的记者与记者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建立了一套数字化、大流量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的传播体系,编辑部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策划、采集、编辑、报道、反馈的各个流程中。新闻记者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独立战斗的个体,而是整个新闻生产链条中的一个活跃分子,在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个人主观因素在逐渐减少和稀释,高端决策、集体智慧、金点子等复杂因素随时随地介人其中。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语境下,媒介对新闻生产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同样也强调记者的沟通能力,认为“沟通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新闻业原本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需要很好的表达、沟通与倾听能力,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才能完成自己的资源积累”。因此,新闻传播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传播学、社会学、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会涉及人际沟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新闻采访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强调采访沟通的原则,教记者应该如何与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介绍各种沟通方式和技巧。目前新闻采访教学往往强调新闻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沟通与交流,如何让被动的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说出“心里话”。这样的沟通交流训练往往强调记者的自主性,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是完全独立的,采访的过程是一对一的,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报道思路进行提问,采访笔记也是根据自己的认识选取重点,新闻报道的撰写更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个人生产创造。因此,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很少有团队协作式的新闻生产训练,尤其是在以报刊印刷媒体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基本就不涉及团队化新闻生产的内容。而融合新闻生产恰恰就是一种团队化的新闻生产,虽然在表面上全能记者担负了所有媒体平台新闻信息的采集职能,其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但事实上,各个不同媒体平台对于新闻信息的采集有着各种不同的目标与标准,对于新闻素材的处理都有一个庞大的后期团队,真正成功的优秀的融合媒体并不是将全能记者的采访写作内容原原本本地直接发布出来,而是让编辑和技术人员都成为新闻信息的加工者和生产者。新闻产品不再是个人创造的作品,而是集体共同完成的产品。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一流水线上的所有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工权、参与权和发言权。什么可以做图片新闻,什么可以做网站专题,什么可以做深度报道、做访谈、做辩论,这些讨论会贯串始终,集体智慧在打造出更加精益求精的新闻产品的同时,也使得新闻记者不再是单线程的新闻生产者,新闻信息在从采集、加工、分流到各个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复杂的交流环节。新闻记者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推荐者,向不同的媒体平台介绍和推荐新闻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新闻记者也可能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导者,直接指导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各环节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形态加工处理,进行多形式的交流传播;新闻记者还可能是新闻生产中智慧和资源的贡献者,他们向编辑、技术人员提供自己掌握的材料,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无论如何,他们不再是独立的生产个体,因而他们需要团队意识,需要更多的团队训练,以便能够更好地融人新闻生产的团队工作中去,更好地在集体中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三、全民参与式新闻生产与专业化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全民新闻生产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诞生使得信息大范围传播的门槛变低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媒体一样的公共话语权。这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中的舆论领袖、独立撰稿人、评论家、公众人物等,都可以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他们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分享体会,甚至一呼百应直接左右舆论的走向。这使得传统媒体中新闻生产者面临严峻的挑战.没有真正的好新闻,没有独创的新观点,那就意味着他们的声音将被淹没在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之中。因此,新闻生产者的专业性需求并没有因为全媒体、多技术而下降,恰恰相反,记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在全民参与的新闻生产中变得尤为重要,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融合化发展之下的核心竞争力。密苏里大学的孙志刚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大范围地普及之前,美国报业对招聘新的记者和编辑是这样要求的:40%的新闻素养,60%的非新闻素质。而有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后,这个比例倒过来了。现在,美国报业对新的记者编辑要求60%的新闻素质,40%的非新闻素质。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可以当记者,人人可以做编辑,反而要强调新闻的一些基本性的东西。”新闻的基本素养是新闻从业者专业性的一方面,但这一点并不足以让新闻从业者应对复杂社会中的多方面问题。正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所言:“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做记者所接触的广博的社会现象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国内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一再强调,新闻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人才,而不是某个现实领域中的专家,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尽可能避免记者自己对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多引用专家学者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态度,既是为了客观、平衡,也是记者自身能力不及所致。但是,当网络新媒体给予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以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渠道的时候,那些缺乏见地和没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就成为“浅薄”的代名词。受众自发地向那些资深而又敢言的网络专家们聚拢.他们成为传统新闻生产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媒介融合和大数据的世界里,媒介最需要的是新闻记者的专业特性创造力、直觉和专业主义精神,因为只有这些特性才是优质新闻不断产生的源泉。因此,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新闻的专业素养教育,也应该向其他专业领域拓展和延伸,双专业甚至多专业的记者人才是融合新闻生产所迫切需要的。经济记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法律记者深谙法律系统的运作,国际新闻记者不仅掌握语言工具而且有跨文化的研究背景。这样的专业记者在融合新闻生产中既是新闻的采集者、生产者、评论者,甚至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判断题 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判断题 即时通讯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的传递文字、图片信息,或进行语音与视频交流沟通,不能将网站信息与聊天用户直接联紧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