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具体作用。

(1)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用以指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醒目的形式刊于新闻之前。其特点是:①概括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并且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②简短、凝练,往往只有一句话或两三句话;③位置通常在新闻之前(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中间),并且通常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字号吸引人们关注。

(2)新闻标题的功能

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主要有着样一些功能:

①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

稿件如果没有标题,排列在版面上的结果将是首尾难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表现。对于读者而言,没有标题的新闻内容是很难让他们理清头绪、选择阅读的。

②揭示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能对新闻稿件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提示,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中了解新闻说的是什么,这是新闻标题必须具备的一种功能。尤其随着读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使得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越来越感到压力和困难,他们不可能有时间从头到尾一条不漏地阅读所有新闻稿件,只能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粗略浏览,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一些读者由于时间压力,只读标题,不读正文,他们更需要新闻标题能够提供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标题要将重要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标题中反映出来,才能有效地帮助读者选择和阅读。

③评价新闻内容

随着多行题的大量采用,新闻标题不仅能够揭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还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新闻媒体表态、发言。

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a.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进行评价,标题中写什么,不写什么,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b.可以通过对标题内容的安排进行评价,如把什么内容放在主题中,把什么内容放在辅题中,这也能让读者看到媒体的态度和评价;

c.可以直接对事实发表议论;

d.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如选择褒贬鲜明的词语制作标题,表现编者的态度。

④吸引读者阅读

新闻标题不仅能向读者提供最重要的事实和观点,还能够以生动优美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正文。如标题采用设问的形式,提出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以比拟的手法,生动描述新闻事实最精彩的一幕,这些表现方式都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当然,新闻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首先还是它揭示的新闻内容是读者需要了解和感兴趣的东西,

但标题的形式新颖,语言运用巧妙、形象,会使重要的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

⑤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

新闻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是非常突空出的。标题的结构、语言、字体字号等不仅能够美化版面,而且还能表现一家报纸的风格特色。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判断题 “走转改”活动中的“转作风”的要求,就是让记者和采访绝对做朋友,以平视眼光报道。

判断题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判断题 图片编辑一图片的地位:1传播形象新闻,以实体形象报道社会各方面的形象。2配合文字内容,提供佐证、注释。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可读性,美化活跃报纸版面。二新闻图片的类别:1担任主角,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的图片;2插图照片,配合新闻、通讯等文字报道,起辅助性的作用。三照片的选择标准:真、新、情、意四照片的文字说明:1应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2文字要社和各阶层读者的阅读。3文字要有可读性。五现阶段运用图片的新趋势:1图片唱主角,上头条,占好位置。2出现图片的专版或专栏。3图片追求震撼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4镜头越来越多的对准平凡普通的人。六其他形式:图表、漫画、插图

判断题 通讯的标题与开篇:(一)通讯标题的基本类型1.表现主题思想很多通讯的标题不具备新闻性,突出主题思想《珍贵的财富》、《追求》2.突出新闻事实明显突出新闻事实,传达新闻信息《新唐山扫描》、《以色列永别拉宾》3.用悬念吸引读者《寻找时传祥》、《打的贵过坐飞机》4.形象化、拟人化《中南海的春天》(指中国的改革开放)、《九江城哭了》(指九江人民送别子弟兵)5.相反相成,相映成趣《洪水无情人有情》、《总书记与小和尚》6.提出问题,引人关注《开封缘何不“开封”》、《北京酱油为啥脱销》(二)通讯的开篇新闻界有句老话,通讯写作要凤头、猪肝、豹尾,就是说通讯开篇要俊秀、漂亮,主体要饱满、充实,结尾要结实、有力。好的开篇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集中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受众的阅读情绪向通讯特定的方向思索。通讯开篇为整篇文章定调子,一旦确定,很难改变,如果开篇与整篇通讯实际需要不相称,那么开篇之后的文章就无法写下去。消息以新闻导语开头,通讯开头也可以写成新闻导语,如悬念式结构,但大多情况下,通讯不宜高潮在前,开始就把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和盘托出。因为通讯写作主要不在于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引导人们注意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从而感染受众。写好开篇关键在于截取,或一部分,一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展开,不可能原原本本、事无巨细一一写出。常见的开篇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肩负继往开来的庄严使命》、《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人民利益》、《老阿妈和她的国旗》3.抒发情感,传情达意《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4.旁征博引,点出主题《公仆本色》5.提出问题,引出下文《劣质词典频频涉世引发的思考》、《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6.布置情节、设置悬念《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三、通讯的结尾及首尾呼应(一)通讯的结尾1.总结全篇,深化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美国的另一面》2.蕴含哲理,发人深省《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吧》3.展望未来,鼓舞信念《运筹帷幄挥师三江》4.含蓄委婉,回味无穷《金门学生直航厦门考厦大》5.抒发感情,增强渲染《同是英雄魂魄》(二)通讯的首尾呼应开篇与结尾,在形式上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开篇与结尾相呼应的通讯,在结构上更显完整,使通讯结构达到浑然一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手段。

判断题 日光型彩色片标准的色温是3200k。

判断题 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概述(一)隐性采访的涵义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二)隐性采访的特征隐性采访是有条件的。出发点的积极意义。要冒一定的风险。(三)隐性采访的类型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伪装式采访:记者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四)隐性采访的重要手段——偷拍、偷录(五)隐性采访适用的新闻报道类型1.揭露或批评性报道2.亲身感受型报道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八条(一)寻找线索和线人1.新闻职业线人2.新闻事实的知情者(公开身份的知情者、匿名的知情者)3.记者的社会网络(二)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⒈提出假设的重要性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指明调查的方向。方便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沟通。帮助记者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⒉对假设的初步求证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对假设的初步核实应当尽快完成,以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可以证明这个假设。3.证实与证伪(三)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1.确定利害关系。2.安排采访的先后顺序。3.资料搜集。4.确定调查的价值。(四)确定被采访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五)贴身暗访1.假造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进行暗访的身份。2.进入暗访的地区,寻找、接近暗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⑴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⑵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⑶要镇定自若,有时候还要欲擒故纵。3.套取所需要的情况,以证实自己事前的假设。(六)获取必要证据1.必要性证明报道的真实性应对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2.合法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带以及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副本、复印件、抄件等。■采访笔记准确记录下可能作为直接引语的原话,并忠实表达采访对象的意见,保证采访笔记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应请采访对象在笔记上签字。■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如果事关重大,应考虑用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录音和录像要比采访笔记更有可靠性■照相机对于现场场景以及无法带回的证物来说,拍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采访笔记,增强说服力。■书证与物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和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和物品。物证是指能够证明事实的物品和痕迹。(七)隐性采访中的观察1.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在写作中赋予报道以无限丰富的色彩和质感。2.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去伪存真。3.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让记者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应对。(八)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A级证据(可信度最高)公开的资料、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传统媒体网站、网络数据库和重要的FTP服务器。B级证据(可信度略差)私人的、非公开的资料,在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搜索得C级证据(可信度最差)采访对象的口头叙述,来自聊天室和BBS的匿名信息。如何判断采访对象口述的可信度区分采访对象的动机。通过其他信息源求证。提供消息的人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如何鉴别伪证(1)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属实。(2)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分析、推测和想象得出的结论。(3)证词的明确程度不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采访中证言不一致,出现明显偏差。(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6)采访对象有幻象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数伪证。(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考虑串供的可能性。(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实。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一)关于隐性采访是非的争论1.完全赞同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这一采访形式。2.反对记者使用隐性采访。3.对于隐性采访持中立的态度,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界线(理解关于隐性采访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1.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的扮演应有严格的限制✪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借行使公务获取新闻。✪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记者装扮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2.隐性采访中严禁任何“诱导”3.隐性采访不能干扰公共生活和秩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1.隐性采访与侵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侵害人格权。✪镜头不能丑化采访对象,更不能出现带有侮辱性的画面。2.隐性采访与侵犯隐私权⑴隐私的要件: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私事,即所谓“私”;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即所谓“隐”。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⑶采访场合对隐私权的影响公共场合、非公众场合案例:迪特曼诉《时代》公司⑷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抗辩事由抗辩事由之一:公众知情权。知情权即知的权利,也称作知悉权、了解权,其基本含义就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国家应当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抗辩事由之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是一个正当的抗辩事由。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法律准许使用他人的肖像,准许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公之于众。抗辩事由之三: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一般理解应是著名、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的人物。3.隐性采访与侵犯名誉权■新闻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件:①名誉受损的事实;②违法行为;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隐性采访侵犯名誉权的应对①严格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到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第一是出于公众利益发表了意见;第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发表了意见;第三,所发表的意见一定要很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上的色彩;第四,就是不具有恶意。4.隐性采访与侵犯肖像权注意:在记者拍照或电视台摄像的过程中,有时候画面背景的选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侵犯不相干人的肖像权。隐性采访与刑事犯罪

判断题 微信是建立于智能移动端的通讯工具,可以直接与手机通讯录相连接,将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添加成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