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的现状与发展

媒介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中的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也给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传统媒介的生产者们带着对未来的 迷茫、困惑与不安一步步走向融合,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周围同事或评论者们的赞同、质疑或反对的声浪中试图坚守原有的地盘、保持传统的特色。至于传统媒介为什么要走向融合之路?媒介融合之后应该如何组织新闻生产?媒介融合语境 下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产品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品质才能适应受众市场的需 求?许多媒体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仍然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教导摸黑前行。我们将在本章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媒介融合的发展诉求

以往人们曾对媒介融合从定义、特点到结构、机制进行过许多有意义的描述 和分析。有人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 势;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就是一种当下呈现岀来的各种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传统 功能与新功能杂交混搭的媒介现象;也有人提醒人们,别被媒介融合的假象所迷 惑,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们依然会活得有滋有 味、有声有色。

1、传播媒介的纵向扫描

在传播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将以纸张作为信息载体,以印刷作为技术手段的报纸、杂志、图书等称为印刷媒体;将莫尔斯1844年发明电报之后涌现出的电 影、广播、电视等称为电子媒介;将互联网络诞生之后以数字化信息存储为介质称为网络媒介;还有类似保罗•莱文森所提出的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新媒介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按照媒介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各种媒介划分为:第一媒介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第二媒介是广播,第三媒介为电视,互联网则被称为第四媒介,移动网络被称为第五媒介。于是互联网产生之前人类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都是传统媒体,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则属于新媒介范畴。以往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对过去媒介形式的冲击和挑战,随之就会出现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互利用的合作态势。因此,新媒介的出现对于旧媒介来说,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

从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已经经历了五次传播技术的革命。大约经历140万年的演化,人类在第一次传播革命中学会和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经历了大约9. 65万年发展变化,人类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开始掌握了文字传播符号;又经历4000年的进化,人类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从文字传播跨人了印刷传播的时代;在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人类从印刷媒介传播跃进到电子媒介传播仅用了 1200年;而电子媒介传播发展到如今的网络媒介传播,人类第五次传播革命只用了 100年时间。人类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在时间演进上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在形态上则呈现出相互叠加的发展状态,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始终呈叠加状态发展。也就是说,“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之 中”。因为,文字传播没有淘汰语言传播,电子传播并不排斥印刷传播,而网络 传播也可以和其他传播形式之间既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又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协 调、共同发展的机会。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也感受到了生存发展的危机与压力,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机遇与活路,主动寻求同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合作。媒介融合和媒介竞合不是单向度的行为,而是双向度的智慧。

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传统媒介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讲,在同新媒体的竞争中,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也为了创造双赢格局,其发展战略应该是: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与其被动合并,不如主动融合。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或融合化是必然走向,同时,由于媒体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度 发展,单一媒体的受众具有局限性。尽管当下传统媒体依旧占据着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品牌影响力,构建起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但是,媒体发展必须居安思危,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何况现实也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传统媒体借助现有专业资源和品牌优势进行新媒体业务尝试,积极寻求能与传统媒体实现资源互补,具有更强大的技术平台,更具有用户黏性的客户端,拥有更专业的内容,以及更庞大的主流人群覆盖或杀手级应用的网络、公司合作,并通过合作、自建、兼并等方式,构建强大的全媒体渠道群,这既是所有传统媒体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媒体避免被边缘化和加长发展 “短板”的新思维。

2、传统媒介的严峻现实

人类的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是为了突破前一种或几种传播技术的缺陷而产生的。就如同语言使得人类个体的经验得以交流,但不能留存后世;文字使得人类的信息得以留存,但缺乏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印刷的出现打破了知识和信息的垄断.但是在时效性和生动性方面有其缺陷;广播影视突破了人类信息传播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界限,但又不能兼容印刷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网络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兼容了传统媒介的优势和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传统媒介的缺点暴露无遗,现实非常严峻。

1.时效性:印刷媒介无法克服的缺点

印刷媒介除了读者量有限之外,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时效性。印刷媒介有其固定的生产周期,以生产效率最高也最为成熟的报纸为例,从新闻采集、编排到印刷、投递,这个过程少说也要经历三到四个小时。当然这还是特别重大新闻报道,面对一般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常规的岀版流程,只有那些版面中“幸运的 信息”可以在经过一天的生产加工后,被送到读者的面前。事实上,这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工业化和印刷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才实现的。在]7世纪,作为近代报纸标志的定期印刷报纸的周期一般都在一周以上,然而即便如此,在那个时代报纸已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最高效途径。今天的杂志和图书等印刷媒介,生产周期通常在一周以上。

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时效性成了印刷媒介在竞争中的最大劣势,成了它几乎永远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即生产新闻和传播新闻,可以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几秒钟内发布出去,甚至进行现场直播,这是印刷媒介无法企及的。时效性是印刷媒介的先天不足和劣势,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印刷媒介的优势和长处并不在于时效性,而在于深刻性、知识性和恒久性。纸张价格低廉、轻薄便携,便于随意选择、随时阅读、 随时丢弃,不造成任何负担;文字则相对抽象,适合作者深度挖掘、高度抽象、精细打磨,适宜读者细细品读。同时,数千年的纸张生产、印刷技术使得印刷媒介上的信息易于长期保存。

2.线性传播:广播发展的短腿

声音是广播媒介传播的唯一符号,其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新闻时效性强的优点,而且信息内容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毫无限制地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具有通俗性、易懂性的特点。对于很多中老年人而言,广播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广播还被称为“背景媒介”,也就是说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完全可以“一心两用”,一边干自己的工作,一边听广播音乐、 新闻节目等。正是因为“背景媒介”具有这样的优点,在中国迈入汽车社会之后, 广播便成了广大“有车族”上下班途中的一种精神享受,使得汽车广播获得飞速 发展。

但是,面对网络媒介,线性传播的广播也有其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广播的音频信号的传播是线性的,受众选择频道之后只能按照这个频道时间顺序来进行收听,不能在这个频道随意选择收听已经过去的或其他的内容。这就是广播在线性传播中的局限性,受众对时间和内容的选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收听时稍纵即逝、过耳不留,错过了收听时间又无法重播。而网络媒介则不同,受众不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且在没有听清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重听,可以在离开的时候选择暂停,甚至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只要选择的是单纯音频类的信息,同样也可以获得背景媒介的收听效果。此外,传统广播一般以城市为中心覆盖,不仅覆盖范围有限,而且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之间波段频率全不相同。因此,在卫星数字广播普及之前,广播的地域性特点和覆盖边界非常明显。

3.并不完美的电视媒介

电视将声音和画面合二为一,引发了轰动性的效果,也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习惯。从黑白到彩色,从无线到有线,从大屏幕到高清晰,不仅在画质声效上电视媒体至今仍在不断地取得突破.同时在人口覆盖范围上也几乎达到了彻底的普及水平。电视的传播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营造出的视听效果也是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

然而,与网络媒体相比电视同样不是完美的。电视传播也是稍纵即逝,信息储存性差,记录不便,难以査询。电视较广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没有克服广播线性传播的弱点。电视观众为了自己心爱的节目也只能选择在电视机前苦等,而一旦错过收看时段,要么放弃.要么等待重播。同时,电视和其他传统媒介一样,很难和受众形成真正的互动。许多电视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已经录制完成了, 想在播出时与受众互动显然是不可能的。直播的电视节目一般又比较紧凑,且电视屏幕前谁正在收看,谁已经离开,电视台、主持人根本无从知晓。而网络媒介则不同,不仅受众收听收看的内容非常明确.而且可以通过IP地址确定受众的位置,受众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甚至在播出的同时就可以通过展开各种各样的讨论,明确了解受众对播出内容的直观反馈。

除此之外,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拥有优势,虽然很多内容都来源于传统媒介,但网络媒介可以将不同国家、区域的不同媒介、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都集中于一网.置于“云端”,形成极其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向受众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

3、传统媒介的发展瓶颈

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传统媒介在发展中的软肋和暴露岀的弱点,主要是技 术层面的,因此并未构成传统媒介选择融合的根本原因。长期立足于媒介市场 的固有发展模式,不愿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才使得传统媒介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 遇到了“瓶颈”。这些“瓶颈”不仅限制了传统媒介的继续发展,而且迫使传统媒 介让出部分固有地盘,最终做出与网络新媒介融合的决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 背景下,传统媒介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挑战和竞争,而是改革和创新。晚到总比 不到强.晚改总比不改强。传统媒介应该通过积极主动的媒介融合和网络合作. 与网络和新媒介共同贏取未来。

1.缺乏潜力的“红海”

传统媒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信息生产者和供应者的优越地位,并通过血腥、残酷的竞争形成了强大的行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广阔的信息采集 渠道,专业化的采编团队,标准化的生产和传播流程,长期积淀的文化品牌形象,以及相对稳定、忠诚的受众群体,这些都使得传统媒介市场已经成为成熟度极高的“红海”市场。以报纸行业为例,在2 0世纪9 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兴起了一股创办都市报的热潮,一时间几乎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都开始创办都市报.蕴含着丰富利润的一块“蓝海”市场被激活和开发了出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相对极少的竞争压力,使得初期进人市场“跑马圈地”的报业集团都赚得盆盈钵满。

然而,“时过境迁,人们惊奇地发现,近几年来,已经很少有新的报纸创刊,每个城市报纸的数量和名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5年前有几份报纸.5年后依然 还是那几份。这说明,报业竞争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没有多少东西留给新创刊 的报纸”®。随着传统媒介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媒介利润和增长的前途也越来越黯淡。传统媒介的竞争者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媒介市场残酷的竞争使得“红海”更加鲜血淋漓,让人生畏。

同报纸行业一样,广播电视也面临着相同的“红海”困境。截至2010年底,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7. 06% ®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中国的广播台并不算多,但是中国的广播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一个中心城市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广播频道在相互争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电视行业虽然不断在屏幕尺寸、视听效果上突破,但也早已过了发展的黄金期。“早在1995年发达国家的电视覆盖率就已经达到了 95%以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更是高达99%。”到 2011年底,得益于2008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电视人口覆盖率也达到 97.82%。—轮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原本代表着尚有新的市场开发空间、利润增长空间和需求空间的“蓝海”已经转变为成熟的“红海”,竞争日趋激烈,利润 不断下降,开发的潜力也逐渐丧失。

2.跨越地域的探求

中国传统媒介管理的体制特征和地理因素,导致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地理特征和地域划分。尤其是报纸行业与广播行业.由于采编、印刷、投递等时间因素影响.以及受众对于本地新闻的需求,绝大多数报纸都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向周边中小城市、乡村辐射型扩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都不可能持续增长,导致报纸媒介在突飞猛进的增长之后很快面临区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瓶颈,报纸的发行量和覆盖范围已经接近最高上限。

与此同时,在版面、印刷成本、发行量、广告收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也决定了如果在广告量不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印刷媒介一味地扩大发行也是得不偿失。 另外,对印刷媒介而言,跨区域的发展谈何容易,将媒体的商业触角伸到外地,意 味着要与另一个成熟市场中的佼佼者重新分割市场,面临的不仅有创办初期的巨大投人和当地媒体的集体反抗.还可能有来自地方的保护主义、地方政府的阻力和当地的排外情绪等。

相对而言,广播电视媒介面临的地域性发展的问题似乎要小一些,卫星电视信号显然可以帮助省级卫视轻松突破区域的界限,覆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但是,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全国性与地域性不是信号覆盖范围这么简单,是否能够拥有全国性的品牌形象,是否能够有全国范围内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才是关键。以某些著名省级卫视为例,一旦某档娱乐节目在全国范围收视率飙升,广告收人马上就直逼国家级媒体;一旦娱乐节目人气不在,广告收人下降,又旋即掉人冰窟被打回原形。

可见,电视媒介的跨区域发展也不是两三档成功节目可以完成的使命,这是整个电视台的战略转型,要挑战的也不仅是全国区域间的其他竞争对手,还有各区域内观众的收视习惯,有时过度讨好其他区域的观众还有可能因此失去本区域观众和广告商的支持,“图钱”的“前途”可谓凶险。

3.多元化经营的尝试

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传统媒介不仅形成了媒体的品牌形象、权威性、公信力等无形资产,也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大量资源优势,其中既包括传统媒介从经营中积累的资金优势,信息生产主导地位所建立起的信息资本优势,也包括与受众信息沟通所占有的渠道优势,与广告主建立的良好协作关系等。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无形资产和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资产收益,其实是中国传统媒介长期以来的着力点。媒介经营管理专家罗伯特•皮卡特教授认为,传媒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是“传媒集团平衡市场收益风险,加强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比那些专注于单一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更快速成长,并确保企业不受某一产业、某一地区的经济周期限制的战略行为”®。这也是传统媒介打破“红海”宿命的一种方法。

媒介经营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多元化经营、跨行业发展,思考怎么通过兼并发展壮大。媒介多元化经营需要运用“蓝海战略”,一方面积极探索没有被开发的差异化市场,以及消费者还没被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慎重选择主业经营之外的其他相关业态,如此才能克服行业、地域等因素对媒介企业造成的限制,开创无往不胜的商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范例。第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新干线投资公司,专门进行资本运作;第二,积极参与房地产投资开发;第三,投资或兼并了央视财经电视频道、两家杂志社和一家出版社;第四,2012年斥资32亿元收购边锋浩方网络平台,提出了 2013年是浙报集团的“全媒体元年”口号。还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也在多元化经营方面做出了初步尝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传统媒介的生存危机

面对新媒介的激烈竞争.有人将传统媒介的命运比喻为温水煮青蛙:当你把青蛙放人水中后缓慢地升高水温,直至水沸腾,青蛙不会跳出来。这是因为青蛙的神经系统无法感知到水温的微小变化。如今,比喻正在变成现实。不过,传统媒介比青蛙要稍微敏感些。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衰退并不是传媒业唯一的故事,互联网的确破坏了很多媒体的生存空间,但它也引领了一些新兴媒体的成长。换句话说,传统媒介的生存危机也造就了不少新的媒体“英雄”,走向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图存的必由之路。

普遍的观点认为,进人网络时代后,受众的接受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增长的网民人数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将不断蚕食传统媒介的生存发展空间,传统媒体如果不能适时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必然遭到淘汰。这些关于传统媒体即将遭遇“寒冬”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西方传统媒介倒闭的消息接踵而至,中国传统媒介遭遇受众减少、市场萎缩的打击,广告主也开始动摇并转向炙手可热的新媒体市场,传统媒介不得不严肃地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思考如何培养新的媒介发展生长点,考虑如何进人新媒体市场.通过媒介融合发展壮大等现实问题。

1.西方传统媒介的衰败

网络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消息首先来自美国,20世纪90年代逐渐壮大的网络媒介就已经开始颠覆美国的报纸行业,网络新媒体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并逐步开始瓜分传统媒介的广告市场。裁员、倒闭、出售,过去的十年间,美国传统媒介不断在向世界传递着传统媒介的“坏消息”。2008年12月8 日,创始于1847年、拥有《洛杉肌时报》《芝加哥论坛报M巴尔的摩太阳报》等10 家日报和23家广播电视台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公司(Tribune Co.)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报纸已经或正打算退出日报业务,或者削减其纸质版出版的天数。享有盛誉的《费城问询者报》6年内换了 5个东家。

0401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

尽管《纽约时报》的数字版订阅情况不错,但它正在冻结养老金、削减医保金和增 加工作时间等方面同工会做斗争。因此,即使日后的传统新闻业发展趋于稳定, 也不可能恢复到2005年以前的那种高收益时代了。除了传统媒体纷纷破产的 消息之外,还有不少传统媒介陷人困境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传统报纸转而选择 向网络进军,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塔克森市民报》《安阿伯新闻报》及拥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等为代表的一批报纸都在2009年放弃发行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

传统媒介的困难并不仅限于美国,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经历着一场传统媒介的沦陷。“老牌报业大国英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已有 70%的地方报纸倒闭,80多家报纸裁员和‘瘦身’,报业几乎成了减薪、裁员的代名词。”®2012年,经济相对较好的德国传统纸质媒介也开始经历联邦德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倒闭潮。《法兰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纽伦堡晚报》三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一个月之内连续宣告破产,造成上千人失业。德国是欧洲报纸出版及发行量最多的国家。据德国报纸出版人协会统计,该国市场现有日报 347份,加上26份周报及6份星期日周刊,总发行量高达2400万份。不过目前印刷媒介的广告来源已严重萎缩,传统报纸的转型却还没有跟上。

虽然,身处中国内地的传统媒介至今依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它们依然占据庞大的受众市场,依然是广告商炙手可热的争夺焦点。但是,危机在逐渐逼近,煮青蛙的水温在缓慢上升,网络新媒体直接影响和作用的新生代受众群体正在成为新媒体消费的主力军,当他们的时代来临时,也许传统媒介的历史会翻过一页。

2.受众在减少,市场在萎缩

受众的减少与市场的萎缩是传统媒介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全球范围内报纸销量持续低迷,读者数量逐年减少。“2006年美国报业协会对700多种日报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日报的平均发行量由一年前的4660万份减少到了4540万份。610种报纸的周日版的发行量为4850万份,下滑了3.1%。”®据网络信息,到了2008年,美国500份主要报纸的发行量下滑更为严重,比2007年下降了约10%。下跌最多的是《亚特兰大宪章报》,高达13%以上。到了 2010年,美国报刊发行量的跌幅依然在5%〜10%之间徘徊。随着整个传统报纸阅读市场急剧萎缩,传统印刷媒介急于拓展自己的网上业务。美联社纽约2013年4月30曰电,据美国媒体核查联盟(AAM)发布的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593 家报纸的总发行量(包括纸质版和数字版〉比一年前下降0. 7%,接受调査的519 家报纸的周日版发行量下降了 1.4%,包括智能型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报纸 数字版占到美国日报总发行量的19. 3%,而2012年是14.2%。以《纽约时报》 《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传统大报,网上发行量都已经开始 逐渐形成规模,其中《今日美国》电子版订阅量达807026份,一举超过传统印刷 版的779731份。

与报纸发行量逐年递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网站的访问量在逐年递增。美国报业协会的调查称,尽管很多报纸网站开始收费,但是,报纸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较2010年同期增加了21%,综合浏览量增加了10%,与此同时人们花在报纸网站上的总浏览时间增加了11%,来自独立IP地址的访客人数增加了 9%。

当然受到冲击的并不仅仅是印刷媒介,传统电视也受到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IPTV和视频网站的崛起使得传统电视也感到生存环境危机四伏。2009年重庆广电集团总裁李晓执在“两会”期间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就坦言:“电视数字化、网络视频和卫星直播等因素将分流传统电视50%的受众,对电视产业的冲击相当大,其中网络视频将分流12%〜15%的电视受众。”® —份艾瑞2012年 5月发布的关于电视行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电视的总体收视环境正在发生质变,仅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用户的开机率就从70%下降到了不足30%,大多数的观众已经或正在把他们的视线和兴趣转移到网络视频上去。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中唯有广播媒体相对轻松。“20世纪90 年代以前的广播以宣为主,很少考虑广告经营,因此,广播被边缘化,被称为4弱势媒体’,并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是广播的拐点,不仅连续数年广告收人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广告增长率跃升至各大媒体之首,并且一举成为‘受众欢迎 的媒体’。”广播媒介的异军突起,一方面是中国广播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车族”崛起,广播适时顺应了听众的收听习惯和内容转向。

3.广告增长放缓,新媒体高歌猛进

由于媒体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受众流失与市场萎缩导致传统媒介的广告业务增长放缓甚至出现滑坡,一直由广告支撑的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业模式可能永久地改变了,这意味着未来新闻生产必须节约和降低成本。换句话说,传统媒介已经没法继续保留或恢复过去许多年一直由广告支撑的新闻生产和运营模式。

美国报业协会一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美国报纸的广告收人减半,现在只有1984年的水平。该协会2011年的报告中显示报纸行业的广告收人结果仍然不理想,报纸广告总收人下降了 7%,而其中印刷版本广告更是同比下降了9.2%。其原因正是网络新媒体正在逐渐侵占传统媒介的广告市场份额。据人民网报道,“谷歌2011年营收379亿美元,相比之下,整个美国报纸行业总营收仅为340亿美元。由于美国报纸行业发行量及广告业务营收减少以及谷歌广告业务营收的增加.使得谷歌去年营收超越整个美国报纸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国媒介经营和广告收人也始终同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因此,同美国印刷媒介广告收人大幅下滑相比,中国印刷媒介的经营情况有所不同,它不但在发行量上依然呈现增长势头,而且在广告收人上依然处于媒介行业的中流砥柱的位置。2011年上半年,报纸广告为52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3. 2%,都市报为443亿元,同比增长率高于报纸的总体增长,为14.23%。印刷媒介创下如此好的广告业绩,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相关,而其中房地产与汽车两个区域消费特征明显的行业为印刷媒介广告贡献占到近五成。同样,中国国内的电视与广播媒介,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蚕食,但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并且电视依然是最大的广告细分市场。

同国外传统媒介广告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相比.中国传统媒介基本每年两位数的广告收人增长可谓“喜人”,但是如果与网络新媒体的广告增长率相比或许 只能算是“还过得去”。2012年在全球传统媒介广告收人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美国互动广告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 IAB)宣布,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互联网广告收入创下新高,达到84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5%。而预测中国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人将接近800亿元,收人增速54. 7%,远远超过传统媒介10%左右的增速水平。“根据上市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和凤凰新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之和约为9.45亿美元,同比增长59.49%。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裁胡延平在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上指出,2012年,百度的营业额与央视的营业额持平。2012年中国互联网的广告营销市场总体规模突破700亿元,而电视的规模约为1000亿元。胡延平预测,2014年底互联网的广告营收会超越电视,将成为第一媒体。”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广告市场经营额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传统媒介的广告增长率也基本维持在10%上下,而互联网广告的增长率则连续几年都超过50%,在这个广告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加大。 虽然,这其中有网络广告发展较晚、起点较低的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 新媒体这种凌厉的上升势头,总有一天会直接威胁到中国传统媒介的生存。居安思危、提前谋划应该是当下中国传统媒介的必然选择。

二、融合新闻生产发展的四种态势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先进的新媒介技术应用给传统媒介形态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生产的机制和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不仅改善媒介形态、优化传播效果,而且生产出高品质的适应受众需要的融合新闻作品,成为新闻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介改革者们的勇气、智慧与创新。

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体走向融合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出发点是优势互补:设计网络世界蓝图和搭建新媒体骨架的“工程师们”擅长设计和建筑,但不会造血;而能够让传播世界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内容,传统媒介是大量原创内容的所有者和生产者,但不擅长设计和建筑。基于这种共进互动和 需求互补的关系,也是内容和渠道的关系,走媒介融合是必由之路,于是商品经济适用的“供求法则”再次发挥了作用。在这个过程之中,新鲜的创意将会不断涌现。

1、“界面”的多样化

所谓“界面”,是指一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而信息科学领域的界面是指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的交汇处。在媒体信息传播领域,我们可以将 “界面”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譬如,在传统媒介时期如果纸张是对于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界面,那么对于文字语言信息的编码模式则成为支撑传统信息传播系统运行的软界面。

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领域的“界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纸张到收音机,到电视,再到个人电脑,以及移动化的各种智能设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 网络的诞生使得媒介领域的“界面”变得越发多样化。

融合媒体新闻生产首先面对的就是“界面”的变化和创新,针对不同的“界面”和不同的受众生产不同的内容。近几年来,传统媒介受新媒体竞争冲击.也在积极地利用新媒体、借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中国传统媒介创造和使用了很多新媒体形态,如报纸网站、报纸电子报、手机报、有声报纸、3D报纸、iPhone、 iPad终端、电子阅读器、LED显示屏、微博、城市通等。这些新媒体形态大多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在尝试,在“玩票”,有失败也有成功,其运作情况备 受关注。

1.报纸网站和报纸电子版

这是印刷媒介进行融合新闻生产的最早尝试。1995年《中国贸易报》开了 中国报纸触网发展的先河,随后众多的报刊也开始纷纷跟进建立起了自己的报 纸网站。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也从过去单一的报纸发行转 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运作方式,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 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

报纸的内容加上网络的速度对于报纸网站而言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甚至 可以说是传统媒介转型极具优势的重要阵地。但是,多年来报纸网站的发展始 终处于停滞状态,缺乏特色,没有生机和活力。报纸网站的新闻生产无非是将纸 质版的内容拷贝到网站上,简单的复制加上粗陋的排版,“界面”缺乏丰富的附加 功能和链接内容,网站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远不如那些门户网站来得风生水起。

同样,报纸电子版更是将传统报纸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虽然保持了传统报 纸的原内容.却忽视了网络媒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感受,一块不大的屏幕每 天上传几十个上百个版面的当天报纸,别说界面的美感了,完成正常的阅读都 困难。

2.手机报

手机报就是将传统媒介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手机用户可以阅读短信新闻、彩图、动漫的信息内容。手机报是印刷媒介新闻生产的另一种创新,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与手机用户见面,开创了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份手机报。2005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国内首张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2005年9月1日,《华西都市报》推出《华西手机报》。随后,手机报在全国报业领域全面铺开。2005年9月27日,《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开通上线,成为中国第一张能听的报纸。伴随着中国移动手机用户人数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介功能也逐渐开始显现,受众开始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因而手机报也被誉为“拇指媒体”。

具体来说,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介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跻身手机报市场的并不仅仅是传统印刷媒介,电视、广播等一些掌握内容资源的媒介也都有不少进人手机报领域。在新闻生产方面,手机报的内容产品与传统媒介的内容产品完全不同,受限于手机屏幕和网络信息发送费用,手机报信息更为简短、 更为精细,也更具有针对性。微博和微信也可以看作手机报的一种变体、延伸 或创新。

3.有声报纸

有声报纸依托于报业网站,在网络上以声音或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报纸的内容,让报纸不但可以看而且可以听。2006年《合肥晚报》联手中国科技大学讯飞公司,在全国首次推出有声报纸。读者只要登录合肥晚报网,下载“有声报纸”客 户端,就可以通过自己电脑的麦克风来“听”新闻了。读者变成听众后,不但可以 选择自己要听的报纸内容,而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男声、女声、普通话、 广东话,甚至还可以选择背景音乐。2006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的门户网站沈阳网开通的时候,借助天骄网络音视频发布系统开始了“视听报纸” 的尝试,既在原有的数字报纸上增加了视频栏,也开通了专门的视频网站。2007 年3月8日,江西日报社推岀了一个更有趣的有声报纸《江西语音报》。2007年 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中国宁波网推出“视听报纸”——《Bo播报》。这一创新形式的出现立即被人们称为“集报纸、电台和互联网三家之长,完成了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技术革命”。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有声报纸插上‘翅膀’后能飞吗?”答案是:“有翅膀的 报纸没能飞起来。”因为,有声报纸在传播的内容、形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简单地将新闻转换成为声音,反倒使新闻接收更复杂、更烦琐了,受众流 失导致有声报纸停办是必然的。

4.电子纸与平板电脑

“电子纸的想法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由全录公司所属的帕洛亚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的研究员尼克.薛立登(Nick) 率先提出。”①电子纸(Electronic Papers)是一种以纸为印刷品、以液晶为电子显示器的超低能耗的新型平面监视器。自电子阅读器Kindle被美国亚马逊书店推出以来,电子纸产品在市场上的火热程度逐渐加深。电子书其实就是电子纸的缩影和前身。电子纸与我们常见的一般纤维纸不同,由一种包含“微小球体” 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构成,其外表、特性同平时使用的纸张一样.具有柔软和可重复显示资料的特点。电子纸不会像电视一样发光,而是利用纸质的反射性显示内容,从而耗电更低、更加节能,电池也更轻;电子纸发光的最小化使得眼睛不易疲劳,而且在日光下也能阅读。电子纸特有的纸张一样的阅读质感和轻薄便 携、节能环保的特点,让许多人欣喜,但苦于功能单一、价格不菲,在推广上始终未能普及。

平板电脑是一款介于笔记本和iPhone之间的产品。不过,平板电脑的上市将改变iPhone的市场。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界面则不同,堪比个人电脑的性能和硬件厂商的大力推广使得平板电脑成为媒体热衷的新“界面”。平板电脑还能够成为一款高端电子阅读器,为用户提供电子书、报纸、杂志和便携网络电视,不过这一点将使它成为电子书的潜在威胁者。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大媒体陆续在iPad的安卓平台大展拳脚。“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发布了 iPad平板电脑后,首先是英美纸媒,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报纸都开发了 iPad应用程序,《纽约时报》《今日美国》也紧随其后。”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也纷纷推出iPad版新闻应用。

据外媒报道,在2012年底CES的展会上,英特尔联合Plastic Logic公司、 女王大学研发和展出的是采用电子纸作为显示屏的柔性平板电脑PaperTab, 成为最受瞩目的产品之一。PaperTab样品尺寸是10. 7英寸,看起来极其轻 薄,拿在手中就像一张报纸,可以弯折约30度使用,还能通过弯曲等动作完成一些特定功能和操作,比如翻页效果。英特尔科学家莱恩•布洛特曼预测,这项技术将在5到10年内普及,“到那时,大多数电脑看起来就如同一张张会变 色的纸张”。

5.网络广播.网络电视

传统广播电视网络化延伸的产物就是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与传统印刷媒介见缝插针式的不断尝试相比,广播电视的融合只是将自己的频道搬上了网络。 受众依然可以像传统电视一样根据频道来接收信息,唯一的不同是“界面”发生了变化。任何个人电脑、智能设备只要安装了相应的客户端就可以收听、收看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同样,任何个人只要拥有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广播“台”和网络电视“台”。

网络广播是传统媒介新媒体化、网络传播多形态化的重要体现。对传统广播而言,网络广播是其功能的补充和延伸,两者是一种互动互助、协调合作关系。 1995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Progressive Networks)在其网页上放置了一个Real Audio System的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Audio On demand)服务,这标志着网络广播的诞生。1997年3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梦晓时间》节目新开设的东广信息网与“瀛海威时空”合作,开创我国网络广播之先河。如今,网络广播越来越多,其数量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相随, NKNet Jockey,网络广播主持)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NJ —般集采、编、播 于一体,在网络上无地域局限性地向全球推岀动漫、歌曲、游戏、英语、新闻、音乐 剧等较受欢迎的网络直播节目。

网络电视又称IPTV(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是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人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这是网络技术与电视结合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技术,既为运营商带来巨大商机,也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提供了更大方便, 同时使传统电视资讯传播面临革新压力。在3G、4G技术日益成熟的现在和 未来,网络电视将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网络视频具有收看灵活便捷、节目丰富多彩、成本更加低廉、互动更为及时等诸多优势。

网络视频行业早年出现的那些画面质感差、播放不够流畅等问题,也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一得到了解决。一份来自艾瑞2012年3月的报告称,目前 ,中国网民用于网络视频浏览的时间已经占到了上网总时长的18. 8 %,观看视频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第一大需求。另一份艾瑞2012年5月发布的关于电视行业的调査报告显示,电视的总体收视环境正在发生质变,仅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用户的开机率从70%下降到不足30%,大多数观众已经或正在把他们的视线 和兴趣转移到网络视频上去。网络视频行业有两种样态:一种是以央视 CNTV为代表的由传统电视台延伸而来的网络电视,一种是以新浪视频、搜狐 高清、爱奇艺、PPTV、迅雷看看等明星企业为代表的视频网站,正在对传统电视 构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最近,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宣称:网络视频取代电视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6.官方微博

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广播式的传播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也成为主流媒体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新浪网还定期公布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对媒体官方微博的活跃度、转评指数、粉丝数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估。例如《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在栏目设置上,就有微博编辑栏目“即时新闻”,也有“在线报料”“编辑i己者” 和“专栏版面”等。同时开通各个专栏版面的“子微博”,以提高针对性和互动性。 网友对哪个栏目感兴趣,只要进入《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之后点击“子微博”.即可 参与互动、分享信息。记者们还把他们的微博链接到官方微博之中,网民通过微 博也能直接找到记者。“在线报料”平台则强化了网民与报纸的互动,网民在微 博上把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玩的新闻线索以直接的方式上 传、反映给编辑。

微博编辑则通过官方微博这个平台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引领网民进人第一新闻现场,为网民提供第一资讯和第一服务。巨大的微博粉丝量为媒体提供了广阔的新闻来源,也成为媒体的影响力资源。媒体官方微博也要坚持以质量取胜.把广受网民欢迎的微博影响力打造成媒介核心竞争力.把传统的媒介平台转化为数字化的融合性传播平台和拓展平台。

二、内容形态的复杂化

内容形态上的复杂化也是新闻生产走向融合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媒介时代,文字、图片、声音、流动的画面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形态——或报纸杂志,或广播电视,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飞速发展,这些内容形态的边界开始模糊、特点开始淡化,原先的内容元素开始被归类和分割,按照市场需求和受众类型加以糅合和细化,再推送给特定的对象。这正好同融合媒体“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 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新的传播形态” 相吻合。

媒介融合不是各种元素的简单堆砌和混合,而是各种元素的糅合和化合,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也是对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整体激活和全面调动,于是原来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讯)就不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的,不再是分裂的而是整体的,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整体互动,从而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媒体企业在整体上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在这种意义上,表现形态上的复杂化只是融合新闻生产中多样化的一部分。 同样,传播功能和媒介功能多样化也会直接影响融合新闻生产的机制、模式和产品特性。伴随着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任何一则新闻往往需要设置很多的超链接以供受众选择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华盛顿邮报》的“全球碳排放”专题,用户可以通过新闻査看到]950—2007年42个国家的排放情况。“专题的主题是一个可以呈现不同国家排放气体总量排名的动态图片,随着用户选择年份不同而相应变化,想要了解每个国家具体的气候情况,直接点击国家名称的链接即可。”

在这里,融合新闻不再只是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是一则新闻或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背后庞大数据库的查询和链接。网络媒介不存在传统媒介的容量限制,不存在传统媒介的只传不受、只传不馈,它是双向传播和“云传播”,可以将全网络的信息资源整合编排在一起,于是融合新闻生产也就突破了原有生产和传播的框架,同时担负起了信息检索和链接的功能,让全部信息产品都处于一种可能被激活和推送的“备战”状态。

因此,别小看这一种简单的链接方式,即在融合新闻报道的下面加上相关新闻的链接,或者在新闻报道的文本中将可以扩展阅读的关键字做上超链接,它可以无限放大你的人文视野和知识面。

当然,还有更丰富、更生动的案例: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国会议员的花销” 专题中,调查记者整理了大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消费文件档案,用户只要点击“调查你的议员花销"(Investigate your MP’s Expenses),就可以知道用户所在区

议员的消费信息;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失业率报道”专题中,用户可以通过选择 种族、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选项,任意排列组合,查看不同人群的失业率数据。 这些专题的共同特性是:内容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动态制图的表现方式比以往 枯燥的数字、排序和文字描述要形象直观得多。

融合新闻生产的互动性功能的呈现也是多种多样。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并不具有互动性,但在融合媒介新闻报道中传受互动的环节必不可少。当然,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势不仅是信息的互动、搜索、链接和共享,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共创和共传,是“文脉”(context)的打通、整合和梳理。譬如,网易新闻的受众可以在阅读新闻之后参加相关新闻的讨论,对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广播期间,NJ (网络广播主持)会在网上开设一个聊天室同听众一起交流。大家边谈论新闻、欣赏音乐边聊天,好像在参加一个美妙温馨的PARTY。特别是在播放经典歌曲时, NJ会将所有在线网友即时即刻的临场心情,通过网络直播辐射给更多网友。

现在的融合新闻生产互动更是与社交媒体结合在一起,受众可以在看新闻的同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在自己的微博、博客、人人等社交媒体空间中。记者和主持人在这种特殊的互动情境中,灵感可能被激活,思路可能被打开,文脉也可能更加通畅。

三、技术平台的高效化

融合新闻生产其实质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原本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介新闻的采、编、评、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进而形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媒体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讨的其实都是如何让信息传播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媒体行业的问题。所谓的融合媒体也好,全媒体也罢,其实“主要指的都是利用现代新兴传媒技术实现的全方位、全天候以及全部媒体形态的新闻报道手段”®。技术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因此.融合媒体不仅是传播新技术的积极应用者,而且技术本身也为融合媒体带来了最大效益.成为融合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今,信息传播技术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国际知名的媒体集团中,传播技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新闻专业的岗位已经部分地出让给了网络与电脑专业人员。路透社在与汤姆森集团合并之前,技术人员的数量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华盛顿邮报》这家百年老报将自己视为一家技术公司,不久前在全球媒体率先设立了“首席体验官”的高级职位。 《纽约时报》则被认为是目前社会化媒介运用程度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过谷歌和苹果。可以说,在当今时代,没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媒体,不但不可能做大做强,而且迟早会被淘汰。

技术平台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信息平台中信息的流通效率,体现为如何能够让信息在整个融合媒体系统中,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更加顺畅、高效地传播和交流。以南方报系为例,集团为了实现融合新闻生产的高效和通畅,专门打造了一个由动态线索库、原创库、中央库、应用库四个部分组成的“信息集中中心”。

动态线索库,即传统媒介中的报料平台,南都报系将传统媒介的读者报料呼叫中心与网络报料中心对接,形成一个密集覆盖珠三角、机动覆盖全国及世界的新闻线索平台,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呈现来自各个不同渠道的线索,使得记者编辑可以在平台客户端中清晰、简便地进行搜索、浏览和选用,从而保证了对新闻现场的到达率和重要新闻的独家性,保证在所有地区的重大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新闻事件中都有南都记者“在场”。

原创库,即素材库,信息采集和媒介剥离,把线索转化成为新闻素材,把素材 信息条理化、结构化、智能化,实现记者和编辑的共享。

中央库,即待编稿库,为原创提供一个存储分类市场,把原创更加模块化、结构化、精细化,这是一个初步加工内容产品的平台。

应用库,即“集成+发布”平台,编辑按照用户需求和结合信息接收终端两项指标,对南都新闻、服务资讯、广告资讯和由社会上内容机构提供的内容产品分类并进行加工,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产品组合,信息产品的价值得到体现,是一个深加工信息产品的平台。

南方报系通过这四个数据库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全部有机串联起来,置身其中的新闻生产者可以在任何阶段介人其中,将信息加工成为不同的媒介产品。

四、新闻生产者的全能化

融合媒体新闻生产中的重要角色不是传统媒介也不是网络新媒体,而是真正从事融合新闻生产的人。融合新闻生产需要一支具备新技能、新思维、新素质的全能型新闻从业者队伍。为此,媒体集团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无不着力打造自己的新闻记者团队。

融合新闻生产的新闻记者被称为“背包记者”或“全能记者”,对他们的培养与塑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全面装备升级

因为要承担多媒体的采访任务,以及为不同媒体平台提供新闻产品,融合媒体无不将融合新闻记者全方位地武装起来。

2009年10月南都视觉中心为30名摄影记者配备了高清摄像机,以流媒体的方式记录新闻,并在官网的“南都视频”频道发布。2010年1月,南都报系手机阅读器上市,报社为800名编辑记者配备3G功能的iPhone手机,力图建立集多媒体新闻采集存储、多通道信息编辑发布、多平台办公流程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智能化综合办公平台。®不仅南都报系力求在设备上完成普 通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化,在全国范围内对媒体记者的全媒体打造也在同 步进行之中。

据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调查发现,近七成记者都在使用iPhone进行采访。®可见.全媒体服务模式需要从内容生产者人手才能彻底转变原本单一的内容生产模式。南都报系行政副总监刘庆曾撰文表示,发iPhone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在对一种新设备的认识和熟悉的过程中,让培训的可操作性加大,自觉 自愿地接受培训,从而完成单一平面媒体记者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变。”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给全媒体中心的记者都配备了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 视频需要。”

当然,除了设备配备以外,还要对记者进行一定的培训,并不是所有的文字记者都有随手拍照和摄像的习惯,而要达到融合媒体需求的标准也要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专业培训既是向融合媒体记者传授各种装备和技术的使用技能, 也是向媒介的未来投资。

2.规范生产流程

光有武装到牙齿的媒介生产的采编装备还是不够的,融合新闻生产要保证高质高效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新闻生产流程。行之有效的规范的新闻生产流程是指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协调有序的运作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运营局面。

以美国坦帕新闻中心为例,新闻中心规定其新闻生产的流程是,融合媒体记者到达现场后,首先使用黑莓手机拍摄新闻现场的照片,并以最快速度将照片发 回到新闻网站;之后开始用摄像机拍摄现场视频,如果是重大新闻则直接通过移动电脑和卫星设备将视频传回新闻中心的编辑部,如果新闻并不重大紧急,记者则可以将拍摄的视频资料带回编辑部,剪辑后给网站或电视台使用,而所有的这些工作都要在30分钟内完成。

同时,印刷媒介的编辑再根据记者传送、采集回来的图片与视频资源,决定是否选用此新闻,进而再决定是否再派记者进行进一步的深人报道,以及是否要对该新闻进行专题化处理,网站考虑是否设立专题页面,网络电视等媒介则考虑如何滚动播出新闻,等等。

当下,国内融合新闻生产的流程也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再造计划。以南都报系为例,集团着力打造从“垂直型线性流程组织”到以“信息集成中心”为核心的“交互型流程组织”,设置“全媒体信息集成委员会”和“全媒体首席信息集成官”,建立“从线索、到素材、到应用、到集成+发布、再到运营”的一体化全媒体信 息集成中心,跳出以《南方都市报》为中心的现有采编生产和经营流程,报纸、期 刊、网站、广播、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终端等以信息集成中心为核心,相关媒体之间结成互动型的“信息联合体”,从而建立起围绕着信息制作形成的“同轴电缆 式”的共享组织模式,建立起新的以媒资为基础的生产、营销结合为目标的全流 程模式。

科学、规范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应该是:内容的采集、生产是多媒体的.是通过多媒体向中心资源库汇流的;中心资源库需要对汇流信息进行评估、验收,做出价值判断和去向判断;中心资源库进行多媒体推送或允许多媒体自取;以中心主平台形成信源与编辑、新闻与受众等元素的整体互动,让编辑信息、加工信息、 作品信息和受众反馈新闻及意见等作多向度、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从而形成 不同组织、不同个人间的一种共享与互动机制。

3.重建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媒介企业运作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传统媒介企业而言,有时员工的价值就等同于企业的核心价值,往往重要员工的影响力可能直接影响到媒介品牌的声誉。其次,媒体绩效考核机制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媒介员工的收人和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媒介企业的内部矛盾。要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全媒体服务模式,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必须重建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新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投身全媒体服务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维持媒体从业者相对稳定的收人水平。因此, 融合新闻生产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完善激励机制,才是 “全能记者”得以生存并具有战斗力的关键。

以往传统媒介的生产绩效考核主要有硬性定量型、自我申报型、折算分数型、末位淘汰型、首席记者型、划分等级层次型等方式,表面上生产数量和质量兼顾,实际上生产质量考评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清晰、不完整,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因为,融合媒体的生产绩效考核不应仅仅是工资发放的手段,更应该是一种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南都报系在完成信息及中心与组织流程再造工作之后,开始启动建构全新的“全媒体评价体系”, 试图引导人力资源向全媒体转型。于是此前所使用的“稿费计算”方式可能被 “年薪制”所取代,多层次、多媒介、多终端性以及运营指标和市场指标等被纳人考核体系中,媒介从业者所创造信息的采用频率等成为决定薪酬的重要指标。

同时,内部评价、用户反馈、微博转发、媒体转载、资料库收录等都将成为评价指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精力转向全媒体的融合新闻生产。

正确答案: 正确
答案解析: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的作用是什么?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消息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作了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通讯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细节,以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要求。二、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通讯和消息的本质区别在于消息是概括的实用性的反映,而通讯是详细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还有些审美化的反映。通讯是有文学性的,一方面具有形象性,一方面具有情感性。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感强了,感染力强了,阅读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就某些题材而言,具有艺术品格的通讯要比消息更感人。三、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题材,不适合写成消息。因为消息是以新闻事件为基本内容的,而有些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具体作用。(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醒目的形式刊于新闻之前。其特点是:①概括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并且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②简短、凝练,往往只有一句话或两三句话;③位置通常在新闻之前(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中间),并且通常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字号吸引人们关注。(2)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①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稿件如果没有标题,排列在版面上的结果将是首尾难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表现。对于读者而言,没有标题的新闻内容是很难让他们理清头绪、选择阅读的。②揭示新闻内容新闻标题能对新闻稿件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提示,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中了解新闻说的是什么,这是新闻标题必须具备的一种功能。尤其随着读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使得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越来越感到压力和困难,他们不可能有时间从头到尾一条不漏地阅读所有新闻稿件,只能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粗略浏览,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一些读者由于时间压力,只读标题,不读正文,他们更需要新闻标题能够提供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标题要将重要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标题中反映出来,才能有效地帮助读者选择和阅读。③评价新闻内容随着多行题的大量采用,新闻标题不仅能够揭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还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新闻媒体表态、发言。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a.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进行评价,标题中写什么,不写什么,本身就是一种评价;c.可以直接对事实发表议论;d.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如选择褒贬鲜明的词语制作标题,表现编者的态度。④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标题不仅能向读者提供最重要的事实和观点,还能够以生动优美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正文。如标题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以比拟的手法,生动描述新闻事实最精彩的一幕,这些表现方式都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当然,新闻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首先还是它揭示的新闻内容是读者需要了解和感兴趣的东西,但标题的形式新颖,语言运用巧妙、形象,会使重要的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⑤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新闻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标题的结构、语言、字体字号等不仅能够美化版面,而且还能表现一家报纸的风格特色。

判断题 以网络推手为例,论述新闻炒作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谈谈如何整顿。(1)网络推手和新闻炒作网络推手,是指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策划、实施并推动特定对象,使之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对象包括企业、品牌、事件以及个人。网络推手实质是“网络策划师”,是指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网络推手所做的工作其实是网络时代新闻炒作的重要表现。(2)网络推手进行新闻炒作的主要表现①在内容上,主要是选取那些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对象,对目标事件进行加工式引导,力求轰动。由于互联网上每种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辨性极其复杂,网民甄别的辨识的难度加大,“网络推手”则加以利用进行恶意炒作。这种无序会加剧网络的混乱,热点事件变成网络暴力后的人为操纵。一些“毫无主见”的网民则会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表现出跟风从众的特征。②在形式上,着意夸大事物的某些方面,将目标转移式放大,力求达到哗然取宠的效果。“网络推手”大肆从事目标事件信息的转帖和扩散,使得网络的声音被无限放大,网络言论空间迅速扩张,从BBS转帖、博客转载到Email传输,目标事件的信息得到充分广泛的传播。而在这个过程中,标事件信息通过差序流动被主流化,网络点击率骤然提升,极易形成焦点事件。③在报道手法上,往往采用煽情手法,强调煽情性、故事性,对网民情绪进行非理性刺激。通常情况下,能够引起网民关注的热点正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逻辑和价值诉求。“网络推手”将目标事件与热点议题相关联,以激起公众和网民心中的非理性情绪。(3)网络推手进行新闻炒作的成因①法律监管的缺失。虽然我国已制定和颁布多个治理网络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但这些立法基本上仍局限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对网络信息操控的违法犯罪规制不多。②经济利益的驱使。追求高额经济利益,是网络推手的原始驱动力。因为网络资源廉价,可利用其获取高额的商业回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想在这里淘金,连专业的论坛,也逐渐将盈利模式转移到这些方面。③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也是网络推手活跃的原因。当下中国,社会变迁带来人心浮躁,跟风追逐新潮,人人都怕落后于别人,传播学的“螺旋效应”极易发生。(4)网络推手进行新闻炒作的危害①误导舆论,危害网络环境,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网络推手推动下的新闻炒作,往往把焦点放在“星”“性”“腥”的要素上面,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认知造成一种污染,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通过人为制造的网络热点事件,扭曲网络舆论,让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充当其炒作的“托儿”或者“打手”,愚弄广大网民的同情心、正义感。为“吸引眼球”、“搏出位”,故意采用反社会、反主流、谩骂侮辱、黄色下流等方式来制作和传播信息,严重误导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③协助客户企业肆意攻击、抹黑竞争对手,助长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破坏诚信经营的大环境,败坏商业竞争氛围。这可能会使某个行业、民族品牌的声誉遭到严重侵害,在广大消费者中造成极度安全缺失感。④破坏社会诚信,颠覆真正的网络民意,让人们对网络信息难辨真伪,使网络信息可信度降低。(5)对新闻炒作的整顿①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互联网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空白,这给网络推手留下活动的空间,借助这个强大的传播平台,牟取不法利益。遏制和打击网络推手,可借鉴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经验。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运作的规范,几乎没有给网络推手留下活动的空间。这种社会责任感和运作规范不是在一天之内形成的。②遏制和打击网络推手,应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对于那些罔顾新闻道德、纵容网络推手,为网络推手的活动提供温床的网站,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一些易于被网络推手所利用的网络传播形式,要及时进行研究,加强监管。③推行自律专员工作机制,实现网站自律和社会监督的良好结合。网站作为网络精神食粮的提供者,更应该加强行业自律,主动行动起来,与网络推手划清界限,禁止网络推手渗透到网络编辑、论坛版主等岗位上来。互联网行业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提升整体素质,认真清理网上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和网络公关行为,构建规范有序、文明诚信的网络环境。

判断题 轴线:轴线是一条假定的直线,决定于场景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行动方向或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

判断题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判断题 识别结尾:消息的末尾部分,最后一段或一句

判断题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1.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2.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3.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二、提问的类型(各自的有缺、用途)1.开放式提问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优点:采访对象可以很随意地回答,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对于记者来说,这种提问也比较省力,且问完后,有一定的喘息时间,缓和采访的气氛。缺点:不利于挖掘关键性材料。用途:一般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2.闭合式提问所谓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优点: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缺点: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用途: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三、提问的方法1.正面问。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2.侧面探。记者不便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绕个弯子,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内容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3.反面激。从逆向提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4.设问法。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采访对象放松戒备,或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回答,从而获得或证实原已初步掌握但又没有肯定的情况。四、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一)明确提问目标1.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2.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3.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五、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提问可以使正面的、直接的,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即可。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采取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旁敲侧击抓住采访对象谈话的漏洞(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1.平视强势群体: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消除面对强势群体的紧张感,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尊重。2.尊重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记者的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敏感的问题。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面对这些群体,记者提问宜直接明确,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六、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二)提问力求简洁明确(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四)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五)避免说外行话

判断题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相同属性,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比、类推。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